宝宝把脚叉大一点就不疼了_捏胸吃奶吻胸有声视频试看 _天天狠狠操_吃奶摸下激烈视频美女动漫

增值稅進項稅抵扣優惠政策(兩項涉及進項稅額的增值稅優惠政策能否疊加享受)

這樣看來,增值稅即征即退與進項稅額加計抵減這兩項優惠政策,都須涉及到進項稅額。那么,同時符合該兩項優惠政策條件的增值稅納稅人,在享受增值稅即征即退優惠時,還能否疊加享受進項稅額加計抵減優惠呢?

進項稅額加計抵減政策。現在增值稅政策規定,自2019年4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允許生產、生活服務業納稅人按照當期可抵扣進項稅額加計10%,抵減應納稅額(以下稱加計抵減政策);2019年10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允許生活服務業納稅人按照當期可抵扣進項稅額加計15%,抵減應納稅額(以下稱加計抵減15%政策)。

符合享受進項稅額加計抵減政策(包括“加計抵減政策”和“加計抵減15%政策”)條件的納稅人,應按照當期可抵扣進項稅額的10%或者15%計提當期加計抵減額。

當期計提加計抵減額=當期可抵扣進項稅額×10%(或15%)。

當期可抵減加計抵減額=上期末加計抵減額余額+當期計提加計抵減額-當期調減加計抵減額。

增值稅即征即退,是指對納稅人按稅法規定已繳納的稅款,由稅務機關在征稅后將已征稅款的部分或全部退還納稅人的一種特殊方式的免稅和減稅。實務中,增值稅即征即退涵蓋了很多項目。例如:

軟件產品增值稅超稅負即征即退;動漫企業增值稅超稅負(對其增值稅實際稅負超過3%的部分)即征即退;安置殘疾人就業的單位和個體戶增值稅由稅務機關按納稅人安置殘疾人的人數限額即征即退;特殊教育校辦企業安置殘疾人就業增值稅即征即退;黃金期貨交易增值稅即征即退。

以部分農林剩余物為原料生產燃料電力熱力實行增值稅即征即退100%;以部分農林剩余物為原料生產資源綜合利用產品實行增值稅即征即退70%;以廢棄動植物油為原料生產生物柴油等實行增值稅即征即退70%;以農作物秸稈為原料生產紙漿、秸稈漿和紙實行增值稅即征即退50%。

新型墻體材料增值稅即征即退;風力發電增值稅即征即退;資源綜合利用產品及勞務增值稅即征即退;管道運輸服務,對其增值稅實際稅負超過3%的部分實行增值稅即征即退;有形動產融資租賃服務,對其增值稅實際稅負超過3%的部分即征即退;飛機維修勞務增值稅實際稅負超過6%的部分實行由稅務機關即征即退。

增值稅即征即退,仍然是要按規定計算應納增值稅稅額,即按照當期銷項稅額-當期進項稅額=當期應納稅額來計算。

而進項稅額,是指納稅人購進貨物、加工修理修配勞務、服務、無形資產或者不動產,支付或者負擔的增值稅額。如前所述,所謂進項稅額加計抵減政策(包括“加計抵減政策”和“加計抵減15%政策”),就是按照當期可抵扣進項稅額的10%或者15%計提當期加計抵減額,也就是符合規定的生產、生活服務業納稅人,其進項稅額就可以計提10%或15%的加計抵減稅額。待到增值稅納稅期期末,再以按規定計算出來的“當期可抵減加計抵減額”用于抵減當期的增值稅應納稅額。

此外,按照現行規定,不得從銷項稅額中抵扣的進項稅額,不得計提加計抵減額;已計提加計抵減額的進項稅額,按規定作進項稅額轉出的,應在進項稅額轉出當期,相應調減加計抵減額。

至此,已有的增值稅政策,并沒有規定享受了增值稅即征即退政策的納稅人就不能同時享受進項稅額加計抵減政策(“加計抵減政策”和“加計抵減15%政策”)。

因此,符合享受進項稅額加計抵減政策條件的生產、生活服務業納稅人,如果又有增值稅即征即退項目的,既可以享受增值稅即征即退政策,同時也可以享受進項稅額加計抵減政策(“加計抵減政策”和“加計抵減15%政策”)優惠。

2010年10月的解讀——

可以疊加享受所得稅優惠政策的幾種類型

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疊加享受,是指企業在享受一項企業所得稅優惠的基礎上還可以同時享受其他一項或多項企業所得稅優惠,即企業對多項企業所得稅優惠可以累加享受。

《國務院關于實施企業所得稅過渡優惠政策的通知》(國發〔2007〕39號)文件第三條第二款規定,企業所得稅過渡優惠政策與新企業所得稅法及實施條例規定的優惠政策存在交叉的,由企業選擇最優惠的政策執行,不得疊加享受,且一經選擇,不得改變。而《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執行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若干問題的通知》(財稅〔2009〕69號)文件第二條規定,國發〔2007〕39號第三條所稱不得疊加享受,且一經選擇,不得改變的稅收優惠情形,限于企業所得稅過渡優惠政策與企業所得稅法及其實施條例中規定的定期減免稅和減低稅率類的稅收優惠。企業所得稅法及其實施條例中規定的各項稅收優惠,凡企業符合規定條件的,可以同時享受。

那么,當企業所得稅過渡優惠政策與新企業所得稅法及實施條例規定的優惠政策存在交叉時,在什么情況下,企業可以疊加享受所得稅優惠,在什么情況下,企業又不可以疊加享受所得稅優惠呢?下面,筆者予以詳細說明。

企業所得稅過渡優惠政策有哪些

國發〔2007〕39號文件規定,自2008年1月1日起,原享受15%稅率的企業,在新稅法施行后5年內分別按18%、20%、22%、24%、25%的稅率逐年過渡;原執行24%稅率的企業,從2008年起按25%稅率執行;原享受企業所得稅定期減免稅優惠的企業,新企業所得稅法施行后繼續按原稅收法律、行政法規及相關文件規定的優惠辦法及年限享受至期滿為止,但因未獲利而尚未享受稅收優惠的,其優惠期限從2008年度起計算。財稅〔2001〕202號文件中規定的西部大開發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繼續執行。財稅〔2009〕69號文件第一條規定,執行國發〔2007〕39號文件規定的過渡優惠政策及西部大開發優惠政策的企業,在定期減免稅的減半期內,可以按照企業適用稅率計算的應納稅額減半征稅。其他各類情形的定期減免稅,均應按照企業所得稅25%的法定稅率計算的應納稅額減半征稅。

另外,《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實施企業所得稅過渡優惠政策有關問題的通知》(財稅〔2008〕21號)文件規定,對按照國發〔2007〕39號文件有關規定適用15%企業所得稅率并享受企業所得稅定期減半優惠過渡的企業,應一律按照該文第一條第二款規定的過渡稅率計算的應納稅額實行減半征稅。對原適用24%或33%企業所得稅率并享受國發〔2007〕39號文件規定企業所得稅定期減半優惠過渡的企業,2008年及以后年度一律按25%稅率計算的應納稅額實行減半征稅。

新企業所得稅法及實施條例規定的優惠政策有哪些

當前,列入企業所得稅優惠管理的各類企業所得稅優惠包括免稅收入、定期減免稅、優惠稅率、加計扣除、抵扣應納稅所得額、加速折舊、減計收入、稅額抵免和其他專項優惠政策。

哪些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可以疊加享受

結合財稅〔2009〕69號文件的規定,筆者認為,可以疊加享受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的情形可分為以下兩類:

(一)企業所得稅過渡優惠政策與企業所得稅法及其實施條例中規定的稅收優惠政策疊加

按照財稅〔2009〕69號文件的規定,企業所得稅過渡優惠政策不得與企業所得稅法及實施條例規定的定期減免稅和減低稅率類的稅收優惠疊加享受,比如處于減半征稅的外資企業,即便是被批準為高新技術企業,也不能在享受15%的低稅率優惠的基礎上再減半征稅。但企業所得稅過渡優惠政策可以與企業所得稅法及實施條例規定的加計扣除、抵扣應納稅所得額、加速折舊、減計收入、稅額抵免以及其他專項等優惠政策中的一項或多項疊加享受。下面舉例予以說明。

外資企業甲公司是一家資源綜合利用企業,2009年收入總額1500萬元,成本費用發生額為900萬元,其中2009年度研究開發新產品發生各項研究開發費用合計100萬元。甲公司2009年處于減半征稅期,其研發費用、資源綜合利用項目均符合相關規定。

甲公司應納稅額計算過程是:首先,計稅收入可以減按收入總額的90%計算,即1500×90%=1350(萬元);其次,研發費用可以加計50%扣除,即加計100×50%=50(萬元)扣除,其準予稅前扣除的成本費用可以調整為950萬元;再其次,按照財稅〔2008〕21號文件的規定,甲公司2009年度的適用稅率為12.5%;最終,甲公司2009年度應繳納的企業所得稅為(1350-950)×12.5%=50(萬元)。

(二)企業所得稅法及實施條例中規定的稅收優惠政策疊加

企業所得稅法及實施條例規定的各類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能否疊加享受,目前暫無明確政策規定。但根據企業所得稅過渡優惠政策與企業所得稅法及實施條例中規定的稅收優惠政策疊加享受的情況,筆者認為,企業所得稅法及實施條例規定的各類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能否疊加享受,也應該可以參照財稅〔2009〕69號文件的規定執行,即定期減免稅和減低稅率類的稅收優惠可以和加計扣除、抵扣應納稅所得額、加速折舊、減計收入、稅額抵免以及其他專項等優惠政策中的一項或多項疊加享受。如從事符合規定的國家重點扶持的公共基礎設施項目的投資經營企業,在享受減半征稅期內,所發生的符合規定的加計扣除項目,也應該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的稅收優惠。

需要說明的是,財稅〔2008〕21號文件第二條第一款規定的情況,事實上也屬于企業所得稅優惠疊加享受的范疇。

企業所得稅優惠疊加享受與分別享受的區別

《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一百零二條規定,企業同時從事適用不同企業所得稅待遇的項目的,其優惠項目應當單獨計算所得,并合理分攤企業的期間費用;沒有單獨計算的,不得享受企業所得稅優惠。該規定與企業所得稅優惠疊加享受的區別在于,企業分別享受的各項所得稅優惠互不影響,既不相互累加也不相互涵蓋。這種情況多見于企業所得稅過渡優惠,或者企業所得稅法及其實施條例規定的定期減免稅和減低稅率類的優惠與企業所得稅法及其實施條例規定的減免稅收入優惠交叉時。下面舉例說明。

相關文章

18729020067
18729020067
已為您復制好微信號,點擊進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