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核算的一般原則有哪些?(會計核算的一般原則有哪些)
會計核算的一般原則
會計核算的一般原則,是指進行會計核算必須遵循的基本規則和衡量會計工作成敗的標準,具體包括三個方面:衡量會計信息質量的一般原則;確認和計量的一般原則;起修作用的一般原則。
1、 衡量會計信息質量的一般原則
1)客觀性原則。它要求會計核算應當以實際發生的交易或事項為依據,如實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
2)可比性原則。它要求企業的會計核算應當按照規定的會計處理方法進行,會計指標應當口徑一致、相互可比。
3)一貫性原則。它要求企業的會計核算方法前后各期應當保持一致,不得隨意變更。如有必要變更,應當將變更的內容和理由、變更的累計影響數,以及累計影響數不能合理確定的理由等,在會計報表附注中予以說明。
4)相關性原則。它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能夠放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已滿足會計信息使用者的要求。
5)及時性原則。它要求企業的會計核算應當及時進行,不得提前或延后。
6)明晰性原則。它要求企業的會計核算和編制的財務會計報告應當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利用。
2、 確認和計量的一般原則
1)權責發生制原則。它要求企業的會計核算應當已權責發生制為基礎。凡是當期已經實現的收入和已經發生或應當負擔的費用,不論款項是否收付,都應當作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凡是不屬于當期的收入和費用,即使款項已在當期收付,也不作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
權責發生制與收付實現制相對。收付實現制是指以實際收到或付出款項作為確認收入或費用的依據。
2)配比原則。它要求企業在進行會計核算時,收入與其成本、費用應當相互配比,同一會計期間內的各項收入與其相關的成本、費用,應當在該會計期間內確認。
3)歷史成本原則。它要求企業的各項財產在取得時應當按照實際成本計量。其后,各項財產如果發生減值,應當按照規定計提相應的減值準備。除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另有規定外,企業一律不得自行調整其帳面價值。
如果資產已經發生了減值,其帳面價值已經不能反映其未來可收回金額,企業應當按照規定計提相應的減值準備。
4)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原則。它要求企業的會計核算應當合理劃分收益性支出與資本性支出的界限。凡支出的效益僅及于本會計年度(或一個營業周期)的,應當作為收益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及于幾個會計年度(或幾個營業周期)的,應當作為資本性支出。
3、 起修作用的一般原則
1)謹慎性原則。它要求企業在進行會計核算時要謹慎處理經濟活動中的不確定因素和風險因素,不得多計資產或收益、少計負債或費用,也不得計提秘密準備。
2)重要性原則。它要求企業在會計核算過程中對交易或事項應當區別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對資產、負債、損益等有較大影響,并進而影響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據以作出合理判斷的重要會計事項,必須按照規定的會計方法和程序進行處理,并在財務會計報告中予以充分、準確地披露;對于次要的會計事項,在不影響會計信息真實性和不至于誤導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作出確判斷的前提下,可適當簡化處理。
評價具體項目的重要性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一般來說,應當從質和量兩個方面綜合進行分析。從性質來說,當某一事項的數量達到一定規模時就可能對決策產生影響。
3)實際重于形式原則。它要求企業應當按照交易或事項的經濟實質進行會計核算,而不應當僅僅按照它們的法律形式作為會計核算的依據。
例如,以融資租賃方式租入的資產。雖然從法律形式來看承租企業并不擁有其所有權,但由于租賃合同中規定的租賃期相當長,接近于該資產的使用壽命;租賃期結束時承租企業有優先購買該資產的選擇權;在租賃期內承租企業有權支配資產并從中受益。從其經濟實質來看,企業能夠控制其創造的未來經濟利益,所以,會計核算上將以融資租賃方式租入的資產視為承租企業的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