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把脚叉大一点就不疼了_捏胸吃奶吻胸有声视频试看 _天天狠狠操_吃奶摸下激烈视频美女动漫

存貨損失稅務風險管理(增值稅進項稅額轉出)

一:增值稅風險管理

(一):涉及增值政策

增值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第二十四條條例第十條第(二)項所稱非常損失,是指因管理不善造成被盜、丟失、霉爛變質的損失。

36號文: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全面推開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的通知》(財稅〔2016〕36號)第二十八條非常損失,是指因管理不善造成貨物被盜、丟失、霉爛變質,以及因違反法律法規造成貨物或者不動產被依法沒收、銷毀、拆除的情形。

對于存貨損失的常損失和非常損失,有的政策針對具體行業做了規定。比如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商業零售企業存貨損失稅前扣除問題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4年第3號):“一、商業零售企業存貨因零星失竊、報廢、廢棄、過期、破損、腐敗、鼠咬、顧客退換貨等常因素形成的損失,為存貨常損失,準予按會計科目進行歸類、匯總,然后再將匯總數據以清單的形式進行企業所得稅納稅申報,同時出具損失情況分析報告。二、商業零售企業存貨因風、火、雷、震等自然災害,倉儲、運輸失事,重大案件等非常因素形成的損失,為存貨非常損失,應當以專項申報形式進行企業所得稅納稅申報。”,當然對于文件中專項申報和清單申報,在后續文件中已經改為自行備案了,但是因為非常損失實務中復雜,有具體政策的按照政策執行,沒有政策的則需要根據增值稅條例和36號文執行。

(二):存貨損失相關進項稅解析

1:不是盤虧了,就需要對已經抵扣了進項的,進行進項稅額轉出。

2:盤虧了,且發生了稅法上的非常損失,才能對已經抵扣進項,進行轉出。

3:非常損失進項稅額轉出:依據《增值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規定,非常損失是指因管理不善造成被盜、丟失、霉爛變質的損失。關鍵詞:大前提原因是管理不善,表現為被盜,丟失,霉爛三種。不滿足大前提,不是三種情況的,都不屬于非常損失。

4:所以先分析盤虧的原因,確定常損失還是非常損失。然后做出判斷。

(三):存貨盤虧進項稅額轉出管理

1)界定日常存貨盤虧發生的各種情況

1:erp系統設置、erp操作人員操作等導致庫存數據異常

2:倉庫管理人員數據處理錯誤、會計人員倉庫數據處理錯誤。

3:存貨盤點失誤

4:常損失(非常損失之外的損失)

5:非常損失(見以上增值稅政策)

2)存貨進項轉出管理

1:建立健全倉庫數據、erp系統、倉庫制度,保證存貨數據運行常。

2:對存貨損失時候事后分析控制,根據不同原因損失,區別對待,分別處理。

3:建立進項轉出內部控制制度,以及稅務控制制度,

4:按照抵扣多少轉出多少,對于不同稅率存貨損失,根據其對應抵扣進項進行轉出,不能一刀切按照某一個稅率轉出。

二:企業所得稅風險管理

(一):存貨損失稅前扣除政策--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1年第25號

第二十六條存貨盤虧損失,為其盤虧金額扣除責任人賠償后的余額,應依據以下證據材料確認:(一)存貨計稅成本確定依據;(二)企業內部有關責任認定、責任人賠償說明和內部核批文件;(三)存貨盤點表;(四)存貨保管人對于盤虧的情況說明。

第二十七條存貨報廢、毀損或變質損失,為其計稅成本扣除殘值及責任人賠償后的余額,應依據以下證據材料確認:(一)存貨計稅成本的確定依據;(二)企業內部關于存貨報廢、毀損、變質、殘值情況說明及核銷資料;(三)涉及責任人賠償的,應當有賠償情況說明;(四)該項損失數額較大的(指占企業該類資產計稅成本10%以上,或減少當年應納稅所得、增加虧損10%以上,下同),應有專業技術鑒定意見或法定資質中介機構出具的專項報告等。

第二十八條存貨被盜損失,為其計稅成本扣除保險理賠以及責任人賠償后的余額,應依據以下證據材料確認:(一)存貨計稅成本的確定依據;(二)向公安機關的報案記錄;(三)涉及責任人和保險公司賠償的,應有賠償情況說明等。

(二):存貨損失稅前扣除留存備查資料政策

關于企業所得稅資產損失資料留存備查有關事項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8年第15號)

一、企業向稅務機關申報扣除資產損失,僅需填報企業所得稅年度納稅申報表《資產損失稅前扣除及納稅調整明細表》,不再報送資產損失相關資料。相關資料由企業留存備查。

二、企業應當完整保存資產損失相關資料,保證資料的真實性、合法性。

(三):存貨損失所得稅解析

資產損失,在稅法上分為實際資產損失和法定資產損失。根據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1年第25號:“第三條準予在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的資產損失,是指企業在實際處置、轉讓上述資產過程中發生的合理損失(實際資產損失),以及企業雖未實際處置、轉讓上述資產,但符合《通知》和本辦法規定條件計算確認的損失(法定資產損失)。”兩者如何區別呢?實際損失,是實際處置、轉讓發生的損失,法定損失是未實際處置、轉讓發生的損失。為啥要區分實際損失和法定損失呢?因為企業實際資產損失,應當在其實際發生且會計上已作損失處理的年度申報扣除;法定資產損失,會計上已作損失處理的年度申報扣除。(法定損失,根據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1年第25號中的“應當在企業向主管稅務機關提供證據資料證明該項資產已符合法定資產損失確認條件”,已經不存在。但是法定損失和實際損失還是存在差別的。

那么對于因為存貨盤點發生的存貨損失,一般而言就是屬于法定損失了。在2011年25號文件,對于資產損失(法定損失或實際損失),在所得稅稅前扣除,還要區分專項申報和清單申報兩種方式。存貨單筆(單項)損失超過500萬元以上的,由于金額較大,因此,無論何種因素形成的,均應當以專項申報方式進行企業所得稅納稅申報。比如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商業零售企業存貨損失稅前扣除問題的公告(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4年第3號):“存貨單筆(單項)損失超過500萬元以上的,由于金額較大,因此,無論何種因素形成的,均應當以專項申報方式進行企業所得稅納稅申報。”但是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8年第15號發布后,僅需填報企業所得稅年度納稅申報表《資產損失稅前扣除及納稅調整明細表》,不再報送資產損失相關資料。相關資料由企業留存備查。

所得稅匯算存貨損失填報:

項目 資產損失的帳載金額 資產處置收入 賠償收入 資產的計稅基礎 資產損失的稅收金額 納稅調整金額

1 2 3 4 5(4-2-3) 6(1-5)

三、存貨損失

其中:存貨盤虧、報廢、損毀、變質或被盜損失

三:存貨損失增值稅和所得稅風險管理

對于存貨損失的風險管理,除了以上根據具體政策,結合企業存貨實務,制定相關風險管理辦法外。還需要站在存貨管理的其他稅務風險邏輯關系角度進行分析。因為存貨的變動與增值稅來說,直接關系進項的問題,與所得稅來說直接關系主營業務成本的問題。

(一):稅務風險點

注意以下風險點分析法,只是根據相關數據的邏輯進行的一種指標判斷,這種辦法其實也是稅務局對企業進行管理的一種辦法,常見的比如稅負率。當然以下指標并不是稅局出臺的政策,只是筆者根據日常稅務管理,以及數據之間的邏輯進行的探析。每個企業當然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根據實際業務,對報表數據進行分析,以備稅務風險自查。

1:存貨占銷售收入比率偏大

風險描述:納稅人存貨占銷售收入比重較大,可能存在貨物已銷售不入賬或者人為調節進項稅額逃避納稅義務行為。

口徑:存貨占銷售收入比率=(期末存貨-期初存貨)÷銷售額合計×100%

風險說明:企業如果長期有大量的存貨,或存貨數量長期不變,進項稅額變動幅度增大,存在發出貨物隱瞞銷售收入或虛抵進項等風險。

2:存貨變動率異常

風險描述:納稅人存貨變動率異常,可能存在貨物發出不計銷售收入或虛抵進項等問題。

口徑:存貨變動率=(期末存貨-期初存貨)÷期初存貨×100%

風險說明:企業如果長期有大量的存貨,或存貨數量長期不變,進項稅額變動幅度增大,可能存在發出貨物隱瞞銷售收入或虛抵進項稅風險。

3:進項稅額與存貨關系

風險描述:常情況下,兩者應基本同步增長,如果納稅人本期進項稅額變動率與存貨變動率配比異常,納稅人可能存在虛抵進項、帳外經營等風險。

分析:

存貨基本等式:期末存貨=期初存貨+本期增加額-本期減少額,

測算理論等式:測算期末存貨=期初存貨+本期增加測算值-本期存貨減少測算值。

本期增加測算值=當期進項稅額/0.13,本期存貨減少測算值=當期主營業務成本。

測算期末存貨=期初存貨+當期進項稅額/0.13-當期主營業務成本,

通過這么對存貨基本等式進行重新組合,我們會發現存貨與進項稅額存在一定的關系。所以通過帳載期末存貨與測算期末存貨比較,兩者存在差異不一定代表存在問題,具體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分析。

(二):存貨管理與稅務風險

其實要做好存貨稅務風險管理,僅從稅務政策上下功夫,還是不夠的。因為在稅務上下功夫,分析政策解讀政策,其實還是事后的視角,也就是存貨損失早已發生了,財稅部門做的也是救火的動作。而以上談到的指標法來管理存貨數據,也是相關業務發生了,數據和報表也出來了,然后企業對數據進行自查式風險防范,也是滯后的管理。那么只有將日常管理筑牢,才能為稅務風險管理提供便捷。

以下對存貨管理制度中,涉及的存貨損失管理,筆者截取損失認定管理和存貨損失程序管理關鍵點制度羅列如下:

1):損失認定管理

1、屬于存貨盤虧、丟失的,扣除責任人賠償后的余額,依據以下證據材料確認:存貨盤點表以及存貨盤虧、丟失情況說明;涉及到責任人賠償的,應有賠償責任的認定及賠償情況的說明等;

2、屬于存貨毀損、霉爛變質、腐蝕生銹,性能缺陷或失效,存貨庫存年限超過保質期或無再銷售的市場價值,扣除殘值及責任人賠償后的余額,應依據以下證據材料確認:公司相關市場、質量、技術部門出具的無法修復或使用的鑒定報告;涉及責任人賠償的,應當有賠償情況說明;

3、屬于存貨被盜的,扣除保險理賠以及責任人賠償后的余額,應依據以下證據材料確認:向公安機關的報案記錄;涉及責任人和保險公司賠償的,應有賠償責任的認定及賠償情況的說明等;

4、其他足以證明存貨損失,在扣除殘值和有關責任人員和保險公司的賠償后的余額,作為存貨損失;

2):存貨損失核銷程序

1):公司清查出來的存貨損失,應當按照以下程序處理

1、公司采購管理部、項目與質量管理部等有關責任部門經過取證,提出報告,闡明存貨損失的原因和事實;

2、公司運營中心經過核實,提出初步審核意見;

3、公司財務中心及審計監察部、總裁辦等相關部門經過審核后,對確認的存貨損失提出處理意見。

2):總經理辦公會對核銷存貨損失的審批權限及程序

1、同一個會計年度內累計核銷金額100萬元(含)以內的存貨損失;

2、若同一會計年度內累計核銷金額達到上述額度,由公司財務中心按相關規定申報,財務總監、分管副總經理簽署意見后,報總經理辦公會審批實施。書面報告至少包括下列內容(1)損失金額和相應的書面證據;(2)形成的過程及原因;(3)處理意見和改進措施。

3):為了減少存貨損失,應加強存貨管理,盡量減少庫存積壓。

相關文章

18729020067
18729020067
已為您復制好微信號,點擊進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