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把脚叉大一点就不疼了_捏胸吃奶吻胸有声视频试看 _天天狠狠操_吃奶摸下激烈视频美女动漫

新準則下應收賬款壞 (賬準備計提)

  本文對比了新準則下按照遷徙率模型估算應收賬款壞賬準備與原賬齡法計提壞賬準備的差異及原因,期望對新準則下應收賬款壞賬準備的具體估算方法提供參考。

  一、新準則下應收賬款壞賬準備計提方法概述

  針對金融資產壞賬準備的計提,新準則要求由已發生損失法改為預期損失法,即金融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不以減值的實際發生為前提,而是以未來可能發生的違約事件造成的損失期望值來計量當前(即資產負債表日)應當確認的減值準備,從而更加及時、足額地計提金融資產減值準備,便于揭示和防控金融資產信用風險。對此,新準則提出了復雜的三階段法,對于不同階段的金融工具的減值有不同的會計處理方法:

  1.信用風險自初始確認后未顯著增加(第一階段)

  對于處于該階段的金融工具,企業應當按照未來12個月的預期信用損失計量損失準備,并按其賬面余額(即未扣除減值準備)和實際利率計算利息收入(若該工具為金融資產,下同)。

  2.信用風險自初始確認后已顯著增加但尚未發生信用減值(第二階段)

  對于處于該階段的金融工具,企業應當按照該工具整個存續期的預期信用損失計量損失準備,并按其賬面余額和實際利率計算利息收入。

  3.初始確認后發生信用減值(第三階段)

  對于處于該階段的金融工具,企業應當按照該工具整個存續期的預期信用損失計量損失準備,但對利息收入的計算不同于處于前兩階段的金融資產。對于已發生信用減值的金融資產,企業應當按其攤余成本(賬面余額減已計提減值準備,也即賬面價值)和實際利率計算利息收入。

  上述三階段的劃分,適用于購買或源生時未發生信用減值的金融工具。對于購買或源生時已發生信用減值的金融資產,企業應當僅將初始確認后整個存續期內預期信用損失的變動確認為損失準備,并按其攤余成本和經信用調整的實際利率計算利息收入。

  新準則要求其他應收款、委托貸款等金融資產運用三階段減值模型,但對應收賬款允許運用簡易方法,即應收賬款可以直接計算整個存續期內的預期信用損失。在簡易方法下,企業不需要區分三階段,也就是說不需要跟蹤判斷信用風險自初始確認后是否顯著增加,不需要考慮應收賬款是按照12個月還是整個存續期計提壞賬準備,減輕會計人員的工作負擔。

  二、新準則實施以來的現狀

  財政部于2017年發布了《企業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2017年修訂)》(財會〔2017〕7號),要求在境內外同時上市的企業以及在境外上市并采用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或企業會計準則編制財務報告的企業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境內上市企業自2019年1月1日起執行。

  從目前上市公司披露的會計政策來看,均采取簡易方法,即按照相當于整個存續期內預期信用損失的金額計量其壞賬準備,均采取按單項和組合基礎評估信用風險,對于組合都是基于共同信用風險特征對應收賬款進行分類并考慮前瞻性因素的影響。與應收賬款減值政策相關的大多數內容是按新準則及應用指南的標準條文進行的陳述,針對壞賬計提的具體比例,僅披露了最終確定下來的計提比例,未披露針對計提比例的計算過程。從公開渠道可以查詢到的實際采用的具體計算方法為2019年視聯動力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做出的《關于視聯動力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科創板上市申請文件的第二輪審核問詢函》之回復報告中提到的,基于歷史數據的遷徙率并考慮當前信息和前瞻性信息確定的壞賬準備。

  三、遷徙率的理論基礎

  20世紀90年代以來,信用風險計量分析工具和計量技術取得了長足發展,開創了信用風險度量和管理新格局。其中,基于轉移矩陣的信用遷徙方法已經成為現代信用風險計量中的基礎性內容,轉移矩陣的基本原理源自馬爾可夫(markov)鏈數學模型。目前已經披露的基于歷史數據的遷徙率,即匯總過去幾個年度期末的應收賬款逾期余額賬齡結構構建應收賬款的轉移矩陣來完成歷史損失率的估計。

  四、遷徙率的具體應用分析

  新準則允許金融工具劃分為不同的組合,實務操作中企業根據金融工具不同的風險特征把應收賬款劃分為單項認定及不同信用組合,由于這個組合的劃分完全是企業根據自身情況來認定,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主觀性。為了簡化起見,本文假定期末全部應收賬款的信用風險特征類似,可作為一個組合即賬齡組合,企業基于主觀判斷可以統一劃分為賬齡組合,也可以劃分為單項認定和賬齡組合。下文將對比不同方式下利用遷徙率統計歷史損失率估算的壞賬準備及新準則實施前采用的簡單賬齡法估算的壞賬準備的差異。

  本文以2019年末為報告期末,假定2016年末、2017年末、2018年末及2019年末全部應收賬款的賬齡結構如表1所示。(下文不做特殊說明的情況下金額單位一律為人民幣元)

  (一)簡單賬齡法計提壞賬準備的情況

  在原來簡單賬齡法估計壞賬準備時,按照普遍采用的計提比例來測算壞賬準備,具體見表2。

  (二)基于馬爾可夫(markov)的遷徙率計提壞賬準備

  1.統一作為賬齡組合的情況

  (1)第一步:匯總歷史及當期賬齡結構分布

  如表1所示。

  (2)第二步:遷徙率的計算

  根據一般經驗及回款的時間價值,賬齡越長,發生信用損失的可能性越大。因此,本模型遵循謹慎性原則,賬齡在4至5年區間的遷徙率設定為按照公式計算的遷徙率或者100%兩者最大的,賬齡為5年以上的遷徙率統一設定為100%。具體如表3。

  (3)第三步:歷史損失率、預期損失率計算

  新準則強調預期信用損失的概念,在估計未來預計將要發生的預期信用損失時不可避免要參考歷史數據,再綜合當前的及預計未來的經濟、市場因素來估計。具體到應收賬款壞賬準備,歷史數據及當前狀況的影響就由以歷史賬齡及當前賬齡結構為基礎計算的平均遷徙率來體現,前瞻性因素即未來因素根據企業所處背景不同,數值也不同,為簡化起見及謹慎性原則,本模型前瞻性調整的比例統一設定為5.00%,歷史損失率已經是100%的不需要再用前瞻性因素調整,具體預期損失率如表4。

  (4)第四步:計算壞賬準備,詳見表5。

  2.區分為單項認定及賬齡組合的情況

  在統一劃分賬齡組合的情況下采用遷徙率模型計算出的壞賬準備是1,686,558.18元。在此基礎上,通過對2019年年末的應收賬款區分單項認定及賬齡組合,重新計算壞賬準備。把2019年年末賬齡3年以上作為單項認定全額計提壞賬準備,相較于統一按照賬齡組合測算壞賬準備,這種把部分應收賬款單獨區分并全額計提壞賬的方法,更加謹慎。實際結果如下:

  (1)第一步:匯總賬齡組合歷史及當期賬齡結構分布,見表6。

  (2)第二步:遷徙率的計算,見表7。

  (3)第三步:歷史損失率、預期損失率計算,見表8。

  (4)第四步:計算壞賬準備,見表9。

  在采用遷徙率模型下,劃分為單項認定和賬齡組合情況下測算出的壞賬準備金額是1,054,362.14元,比統一作為賬齡組合時的壞賬準備金額1,686,558.18元,少了632,196.03元。原因如模型所示,去掉了最后一期賬齡較長部分,使得最后一期的遷徙率變小,雖然單獨區分出的部分按照100%的比例全額計提了壞賬準備,初看起來會計處理方法會更加謹慎,實際上最后測算的全部壞賬準備金額反而變少了,甚至比按照簡單賬齡法測算出的1,185,000.00元還少(采用簡單賬齡法測算時因3年以上賬齡均采用了100%的計提比例,因此,是否如遷徙率模型下單獨區分單項認定全額計提對于最終結果沒有影響)。

  新的會計準則和應用指南要求企業在綜合考慮歷史信息和前瞻性信息的基礎上,確定違約損失率。理論上相對于已發生減值模式,預期信用損失模型更為先進、也更為合理。但準則或應用指南并未提供違約損失率的具體計算方法。對此提出以下考慮:

相關文章

18729020067
18729020067
已為您復制好微信號,點擊進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