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離鶴崗,隱居阜新:有北京人用50萬租金買阜新2萬一套的房
湖北人熊兵覺得自己愛上了東北城市阜新。
去年10月,他在這個離家1600公里以外的煤炭小城購置了一套房產,2萬元,40平米。
房子經過極簡裝修,也有幾件家具。
拿到房本的那一刻,熊兵覺得,37年的“浮萍”生活結束了。
【1】“外地人都在慢慢離開鶴崗”
大部分時間,熊兵自己買菜做飯,酸菜豬肉燉白菜、番茄炒雞蛋、豬肉炒各種蔬菜,做一次吃兩頓,每個月吃飯花500元;如果加上一天一包煙的話,是800元。
一天,他下樓在街邊買菜。針對蘑菇品種,跟賣蘑菇的老奶奶聊了足足20分鐘。老奶奶告訴他,磚紅色的是紅菇,東北特有,燉小雞特別香。聊到最后,她將信息全盤拖出,比如紅蘑的進價、在哪里進的、在哪里能采到、需要什么時候去。這多少讓熊兵有些吃驚。
“在我之前生活的南方,人與人之間關系很難一下子這么近;在職場上,同事之間更是每說一句話都要揣測半天,像《甄嬛傳》。”來到這個東北的五線城市后,熊兵覺得自己“松弛”了很多。
移居阜新前,熊兵在湖北孝感的一家互聯網公司做技術總監,主要負責開發和策劃。
這幾年,因為疫情,他所在公司的主要業務被切斷了,公司員工每天都活在“被裁員”的恐懼中。在熊兵身邊,他還看見有身家千萬的老板資金流斷裂,不得已只能外出打工。
“社會和人都太脆弱了。”熊兵對瞬息萬變的大環境有了諸多感慨。去年3月,他遞交了辭職申請,決定換一種生活方式,“我能不能就找個地方,過得簡單一點?”
十幾年的工作帶給熊兵的,只有28萬元積蓄。要想買房,必須去一個低房價的城市。第一個進入熊兵視線的,是近些年被炒得火熱的鶴崗。
另外,還有東北的阜新、撫順、伊圖里河,另外一些分散在中原地帶:河南鶴壁、安徽淮南、云南個舊。
這些城市多為重工業起家,有些地段的房產降到了讓人驚訝的程度——在一線城市買一個衛生間的價錢,在這些地方卻能買好幾套房子。
8月,熊兵乘火車一路向北,來到了網紅小城鶴崗。但他很快夢碎。
看房那天,房屋中介帶著熊兵,從鶴崗的市中心驅車十余里。下了車,熊兵只覺眼前“一片荒涼”,傳說中幾萬元一套的樓盤就掩映在叢生的野草中。
他四下考察, “這里買瓶可樂都要下樓走5分鐘;周圍也沒什么人住,受個傷要請鄰居幫忙,還得去對面樓。” 想象到自己入住之后的種種可能,他心涼了半截兒。
黑龍江的氣候也讓這位湖北人“聞風喪膽”。他聽已經搬來的外地人說,冬天的鶴崗,雪下得像沙塵暴,氣溫也極低,出門轉一圈就能把人凍透。
更令人在意的是冬天的房屋取暖費:一冬天要花費1000元。如果冬天不住,可以選擇停暖,但還是需要交300-500元的余熱費,因為暖氣不能完全停,以防止過冷的天氣凍炸家里的水管——早已決心過“低欲望生活”的他不愿承擔這筆支出。
駐留的幾天,還有一位鶴崗的本地阿姨私下告訴他,自從這座城市以超低房價出名后,房價一下子貴了好多,連她的兒子要結婚,都遲遲選不到價錢合適的好房子。阿姨還勸他,讓他等一陣兒再來看房子,那時候價格說不定合適些,因為“外地人都在慢慢離開鶴崗”。
認識到鶴崗被包裝炒作過度后,熊兵定居的愿望基本被澆滅了,等他來到第二站——遼寧阜新時,早已不對買房子抱有太大期望。來這里的前幾天,他在阜新市的平安西部租下一個套間,一個月200元,想著“就旅游一段時間。”
一天,他打開社交軟件的“搖一搖”功能,被附近的大哥打了招呼,“看你的頭像,不像是本地人吧?”熊兵報明來路后,大哥顯得激動,“你是我認識的第一個活的南方人!”
之后的幾天,大哥常來找熊兵聊天:“你們那兒幾點天亮、幾點天黑?”“你們那兒過年也吃餃子嗎?”大哥的聊天里滿是對外地人的好奇。而熊兵有時會找他咨詢些當地的事情。一來二往,二人決定見面。
第一次“碰頭”約在一家超市的門口。一見面,大哥繞著他足足打量了一圈,“你咋長得這么小呢?”他也打量大哥,“說話懶洋洋的,語速比我要慢一倍。”
后來,大哥介紹了幾個朋友,幾個人常帶著他,騎共享電動車四下轉悠。公園、博物館、二人轉、小燒烤……
唯一讓他有些不適應的地方是大眾浴池,那是他從來沒見過的場面。“一個屋子里面大家都脫光了,覺得特別奇怪。”
澡堂里,幾個大哥互相搓背,還熱情地說要幫助他,他連連拒絕,大哥們于是給他排了一個搓澡師傅。他躺在床上,光溜溜的身體上被淋上廉價紅酒,師傅用搓澡巾將手纏成一個“杵”,搓刮翻轉,泥沙俱下。
幾次下來,他幾乎對搓澡上了癮了,每隔兩三天就要去一次大眾浴池。他還學會了幾句東北話,“波棱蓋兒卡馬路牙子上卡禿嚕皮了。”
也是在大哥的朋友中,有人向他推薦了一套房源,房子位于阜新市南部的高德,頂層,只要2萬一套。
本來,他已將心態漸漸調整成“東北旅游”,還是抱著試試的心態去看了房——在這套房子樓下,20米之內有一個公交站,坐公交到市中心只要20分鐘。房子門口有一個賣漢堡的快餐店,對面的一條街是一排小館子,街道的盡頭有一個醫院,而再背面是一個小學。
對于房子,他最看重的要素是“地段”,再加上那幾天在阜新玩得不錯,便當即付了全款。
【2】“只是換了一種姿勢思考”
買到手時,這套房子只有水泥地。新墻有待粉刷,暖氣片也裸露在外。進門穿過客廳,是陽臺與廚房一體的露臺,一間臥室剛好容納一張雙人床,客廳的空地上散落幾件前房主遺留的家具。
盡管如此,拿到房本的那一刻,熊兵覺得,他37年的“浮萍”生活結束了。房子雖小,但對他更大的影響是心理上的,“感覺腳下踩著地了,能往前走了。”
賣涂料的大姐建議他別買幾百塊一桶的乳膠漆,30塊錢的就夠用。最近他盤算著,新家只把墻刷白,鋪上瓷磚,再給衛生間的門添個石膏板。
熊兵很早便知道,他買房只能靠自己,“別人工作幾年,父母再幫幫忙,兩代人總能湊夠六七十萬付個首付,但我只有我一個人,全得靠自己。”
6歲時,父母離異,并很快分別成立了家庭。他從小獨自住在父親單位分的福利房里,自己養活自己。他覺得自己從那時起,就對房子和家有格外的依戀。
上學時,父親一個月給他打300元的生活費,但十幾歲的他常常控制不好生活花銷,買點文具和零食,每個月幾乎才到20號,他的生活費就花光了。沒有了錢,他常常放學后去山上偷農民的落筆,回家變著花樣吃——生吃蘿卜、炒蘿卜、水煮蘿卜。
家后山有一片小水塘,因常年廢棄而散發惡臭。有時他實在饞好吃的,就跑到水塘旁邊站著,聞一會兒臭,就不想吃飯了。
那時,他告訴自己,他只有靠自己一人,要想生活好,一定要足夠努力,好好學習。高中畢業,他考上了武漢大學計算機系,但爺爺奶奶湊了家里所有的錢,卻只夠他一個學期的學費。
現在回憶起大學四年,他只覺自己“一天到晚在外打工”:幫人送水、送花;在快餐店刷盤子、刷碗;幫社團招新……大學的期末考試和四六級,他常靠“貴人相助”。
畢業后,他做過科技委員會職工、做過計算機老師,最后來到一家互聯網公司做開發、策劃。剛到公司時,他銳氣滿滿,一整年拼命做一個項目,可招標時,卻發現自己的項目被對方一把手的親戚“截了胡”。
他還是沒能過上自己想要的人生。
“努力是不一定有結果的,也不能說全沒用,但很大一部分都沒用。” 努力了三十多年,資產卻只有二十幾萬,他得出這樣的結論。
在阜新,“大哥”和朋友們的生活都格外清閑,他們幾乎只上午上班,打個卡,下午就沒什么事了,一個月拿兩千塊錢,也挺快活。
“人總是站著或跑步的話會很累,但躺在床上也是可以看書的,我只是換了一種姿勢思考。”
選擇來這個低房價、低物價的城市定居,他稱,自己只是換了一種讓自己舒適的狀態,靜下心來。
【3】氣候舒服,“夏天不熱,冬天不冷”
來到阜新后,熊兵在視頻平臺注冊了一個叫“西門二蛋”的賬號,記錄生活。沒想到,幾個同在阜新的外地人私信他,大家互加微信,建了一個群。
群里有熊兵的湖北老鄉、還有人來自北京、鞍山、天津、廣東,大家一起分享同在異鄉的生活經驗。在這個“阜新互助群”里,已經在阜新買房的有十幾個人,有人買房后夏天去北京打工,冬天去廣東打工,剩下的半年時間,用賺到的錢回阜新玩;有人在阜新本地找到了份工作;還有人直接在這里養老。
群友中,最讓大家感到驚訝的,是北京人郭海江。
郭海江從小生長在北京,他說自己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上中學時,看到朝陽區三環開始有越來越多外來職工,就預感北京今后將有大量人口涌入,房價暴漲。但當時,保守的家人并未聽進去他說的話。
2003年非典,他到處勸人,說房價此時正在谷底,應該買入,只是苦于自己和家人都沒有錢。再后來,北京的房價就一路“竄天猴”一樣,竄到了他仰望不起的程度。
成年后,他做售后、做駕校教練,忙忙碌碌四十五年,沒有結婚,還染上了一身毛病。
慢性鼻炎發作時,他幾乎每時每刻都要打噴嚏、流鼻涕。皮膚也生了尋麻疹,皰疹小包長滿胳膊和腿,癢得像被螞蟻叮過,這種針刺狀的痛感每天都要發作2-3個小時。后來,他又長了牛皮癬,花白的皮屑從皮膚上大面積翻出,看得他心里難受。
他想逃離北京。除了因為身體不適,還有心里上的 “不爽”。
郭海江性格直爽仗義,曾為朋友出頭打架,曾因忘不了初戀而一直不肯結婚,也在而立之年替弟弟包攬家里老人的開銷。但是,人情世故中的彎彎繞繞,他琢磨不來,“和人打交道太累了,工作上都是內斗和內卷,家庭的付出也沒人念你的好,真挺沒意思的。”
北京五十年,他沒有存款。“每隔三年左右,手里剛攢下來個三五萬,家里生病就要花個七八萬。別說攢錢了,還得欠點債。”操著一口京片子,郭海江回憶自己的前半生。
“一句話,累了。”人生進入下半場,郭海江覺得,他也該想想自己。在網上看到東北有房價低的城市,他決定在這里購置房產,過上一種不用和人打交道,也不用為家庭操勞的“隱居”生活。
“買不了北京的房,那我就找一個買得起的地方,消消停停過日子。”他覺得,自己沒有結婚,也沒有孩子,在哪里生活都是一樣的。
2020年6月,他將自己家在北京順義的房子出租,一個月7000元,如果能長租10年的話,租金降為5萬元一年。某位商人一次性租了他的房子20年,并付給了他10年的租金,50萬元。
帶著這筆“啟動資金”,也帶著自己的全部家當,郭海江開著自己改造的房車上路了。
一整個夏天,他在東北自駕游玩40多天,同時考察新的定居地——從北京一路開到哈爾濱,到伊春,到鶴崗,到佳木斯,再沿著308國道為東北的地形圖“描邊兒”,一路去延吉、珍寶島、黑瞎子島、烏蘇里江。沿途白水黑土,麥浪滾滾,郭海江餓了就在江邊釣魚燉湯喝,“那感覺真的美”。
最后選擇定居阜新,是因為真切地感受到房價便宜,氣候舒服,“夏天不熱,冬天不冷”。另外,這兒離他的老家也近,單程到北京600公里,高鐵直達只要兩個半小時。
10月,他在阜新市太平區買了個4層的房子,41平,2萬7千元。家人朋友至今不理解他的行為,他卻覺得他們“思想不解放”,就像當年不聽從他的意見在北京購房一樣。而這一次,郭海江走出了自己這一步。
郭海江把剩下的40幾萬元放在股市里,得到的收入用于維持日常生活。現在,他每天就在阜新的房子里躺著、吃飯、熬夜刷視頻,再睡到第二天中午才起,生活實現了一種“良性的自循環”。
【4】小米粥1塊錢,2個肉包子2塊錢
在阜新市的平安西部、高德等地區,灰白色墻體的低矮板房一排排排列。
樓下的房產中介里,這些房子不按面積賣,而是按“個”賣。幾十平米一套房子,一室或兩室;最便宜的不到2萬;樓層越高越便宜,但最高也不過6樓。
一條細河從東向西匯穿城市,這些低價的房子主要分布在河流南側,在河流北側的城中心,房價則要3000-8000元/平米不等。熊兵從當地人口中得知,他所買的這類幾萬一套的房子,多是以前“礦上”的回遷房。
對于這座城市來說,“礦”是人們遙遠而熟悉的集體記憶。曾經,這座“十人九礦”的城市擁有亞洲最大的露天煤礦和發電廠,海州露天礦曾被印于1960年版人民幣的紙面。
自1897年以來,這里累計向全國輸出了8.1億噸煤,如果以一節載重60噸的火車車廂計算,排列的車廂可環繞地球赤道至少5圈。
但日復一日的開采,向全國輸出了源動力的同時,也把這座城市幾乎掏空。2001年3月30日,阜新的新邱礦、東梁礦、平安礦在同一天宣告破產,海州露天礦也在一年后申請破產。這一年,阜新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第一個資源枯竭型城市。
似乎一夜之間,20萬曾經工作穩定、煊赫一時的煤礦工人成了下崗職工。當時,煤礦賠償給工人的不是錢,而是房子。這些格局規整、低價出售的小戶型灰白板房,正是當年下崗煤炭工人們的安置房。
失落的20年里,阜新也曾做出很多轉型嘗試:將煤電產業改為風力發電,將曾經的“地球傷疤”海州露天礦建為旅游公園,將廢棄的礦坑建成賽道城開展草莓音樂節……
但是,熊兵注意到,在這座城市里,除了大學附近,他看到的更多的,還是中老年人。
現在,有的“礦上”人家因當時被分到多套安置房,下一代用不上,又急于用錢,便會將多余的房子以極低價格轉手。熊兵再高德買到的正是這樣的二手房。
在這些地段居住的當地居民,大多依舊是當年的煤炭工人及子弟。不再下井后,他們或出去打些零工,或整日在家游手好閑、喝酒廝混。在阜新,這些地段也以“酒蒙子“多而聞名,這個詞用來形容能喝酒、愛喝酒、不務正業的人。
對此,熊兵深有體會,他記得住在平安西部時的一個晚上,聽見樓下有人在吵,打開窗戶,只見一個光著上半身的大哥,走路搖晃晃腦,面對一排排刷成一樣顏色的小樓找不到路:“都看看我是誰家的?快給領回去!”然后,對面樓的一個女人罵罵咧咧地沖了出來。
還有一次,他在路邊和一個穿制服的聊天,得知對方的主要任務,是“送喝醉酒的人回家”。熊兵只覺得有趣,“這些場景以為只有電視劇上才有。”
在熊兵所租的房子樓下,一家美甲店的門口張貼著房屋中介廣告。店主小娜和姨媽英姐一邊為人美睫美甲,一邊幫人介紹房子。提起家鄉的生活,小娜很自豪,“我們這兒的人都愛吃、愛喝、愛打麻將。街邊的燒烤店、骨頭湯店一到晚上就‘人哇哇的’”。
“就樂意吃,不樂意干活兒,咱就不是那要強的人兒。”英姐接話。
英姐說,平安西部的物價便宜,人一個月有幾百塊錢就能活得“挺樂呵兒”。前些日子,她家樓上搬來了一個天津老頭兒,英姐看這老頭天天下館子,就問他為什么不開火做飯。
老頭兒告訴她,你們這兒什么都便宜,一碗小米粥1塊錢,2個肉包子2塊錢,再來2塊錢喝點小酒,一頓早飯5塊錢就吃得飽飽的,這樣的物價,自己的存款活到死也用不完。
美甲店里,一個當地居民向英姐詢問租房事宜。圖/九派新聞 裘星
自從阜新市以房價低而在網上出名后,2020年,開始有大量外地人來到這里買房。英姐也接待了不少來自浙江、重慶以及東北其他城市的客戶,他們有的在這住下,有的買了房子后便又出去打工,夏天回來“住著玩兒”。
客戶里也有“房販子”。去年年初,一個來自天津的大姐背著皮包,腳踩皮靴打聽到她的美甲店,對英姐說,“你這便宜的房子,有多少戶我要多少戶”。
英姐記得,天津大姐最后一口氣買了八套房,都是2萬一套的頂層。她告訴英姐,自己在全國好幾個城市都有房子,阜新的是最便宜的。離開阜新后,她把鑰匙放在英姐這里,英姐又幫她把房子都租了出去,一個月200元租金。
英姐佩服這個女人的經濟頭腦:“相比之下,2萬塊錢存到銀行里,一年才能生多少錢?到時候房子一賣,2萬塊還是你的。”對于阜新房價的未來走向,英姐持樂觀態度,“2萬塊已經到底了,再便宜就是送你了,所以怎么樣也不賠。”
【5】 “鬧市掙錢,靜處安身”
和群友們聊得多了,熊兵發現,這些已經或打算來阜新買房的人,人生幾乎都曾經歷些變故:有人是突然癱瘓了;有人苦于高額的買房貸款;還有人和家里關系不好,過春節都不打算回老家,因為害怕好不容易存下的錢,因為串門走動而留不住。
“大家各有各的困難,但心里都還有些希望。”熊兵說,“就像我,沒有父母能幫襯我在本地安一個家,不然我也不會跑到這兒來買房。”
但現在,他幾乎愛上了阜新,并決定定居在這里。等穩定后,他想靠自己在網絡平臺發布視頻的經歷,找一份音視頻剪輯相關的工作。
他還想著也許有一天,會在阜新遇見一個相處得來的女孩,不會再因沒有房子的事挑剔他。
郭海江則整日除了買菜不出門,在自己的房子里窩著。他的人生哲學是,“我認為人有吃有喝有覺睡,就是最幸福的了。”
在阜新的日子,沒有人認識他,但他不覺得孤獨,因為愛好很多——打游戲、釣魚、做手工、看新聞、看美劇、上視頻網站上聽專家解讀世界局勢……他覺得,自己離開北京后,幸福指數直線上升,身體沒了那么多毛病,消費支出卻更少了。
雖然足不出戶,郭海江一直關心著外部環境的變化,并有很多自己的見解。現在,他琢磨出的自循環生活模式,是他對于外部環境的避險投資——他總擔心人類有一天會遭遇災:氣候的極端變化、世界戰爭、病毒生化危機。
為此,他預備之后往阜新的家里再添20公斤壓縮餅干,10公斤肉罐頭和5公斤脫水蔬菜,儲存到一個裝衣服的箱子里,不占地方,“剛好一個月的量,未來發生什么誰都預測不了,真到緊急時刻,還能給自己一個緩沖 。”
現在,郭海江的全部希望都在自己的金融股票上,他盤算著,如果股票賺錢了,就再在西藏的林芝購置一套房子,發展成自己的“第二個基地”。因為根據他曾認真研究地球結構得出的結論,如果地球上的山把溝都填平,那么如果全球變暖極端演化、所有的冰都化掉后,海平面會上漲1000米,而林芝海拔2000米,是大陸難得不會被淹到的地方。在高原地帶中,林芝又沒有惡劣的氣候,四季如春,適宜居住。
“至于錢,能夠我好好地活20年,能開著房車把祖國大好河山看一遍就夠了。”郭海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