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常用的成本核算方法(作業成本法的計算原理)
分析過程
1.定義業務和成本核算對象(通常是產品,有時也可能是顧客、產品市場等)。這一過程很耗時間。如果兩種產品滿足的是顧客的同一種需求,那么在定義業務時,選擇顧客要比選擇單個產品更為恰當。
2.確定每種業務的成本動因(即成本的決定因素,如定單的數量)。
3.然后,將成本分配給每一成本核算對象,對各對象的成本和價格進行比較,從而確定其盈利能力的高低。
應用案例
某農機廠是典型的國有企業,以銷定產、多品種小批量生產模式。傳統成本法下制造費用超過人工費用的200%,成本控制不力。為此,企業決定實施作業成本法。
根據企業的工藝流程,確定了32個作業,以及各作業的作業動因,作業動因主要是人工工時,其他作業動因有運輸距離、準備次數、零件種類數、訂單數、機器小時,客戶數等。
通過計算,發現了傳統成本法的成本扭曲:最大差異率達到46.5%。根據作業成本法提供的信息,為加強成本控制,針對每個作業制定目標成本,使得目標成本可以細化到班組,增加了成本控制的有效性。
通過對成本信息的分析,發現生產協調、檢測、修理和運輸作業不增加顧客價值,這些作業的執行人員歸屬一個分廠管理,但是人員分布在各個車間。通過作業分析,發現大量的人力資源的冗余。根據分析,可以裁減一半的人員,并減少相關的資源支出。分析還顯示,運輸作業由各個車間分別提供,但是都存在能力剩余,將運輸作業集中管理,可以減少三四臺叉車。
此外,確的成本信息對于銷售的決策也有重要的影響,根據作業成本信息以及市場行情,企業修訂了部分產品的價格。修訂后的產品價格更加真實地反映了產品的成本,具有更強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