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匯兌損益是什么意思(匯兌損益是什么意思)
那么,究竟什么是匯兌損益呢?
在百度百科上,匯兌損益是這么定義的。匯兌損益亦稱匯兌差額,就是由于匯率的浮動所產生的結果。企業在發生外幣交易、兌換業務和期末賬戶調整及外幣報表換算時,由于采用不同貨幣,或同一貨幣不同比價的匯率核算時產生的、按記賬本位幣折算的差額。簡單地講,匯兌損益是在各種外幣業務的會計處理過程中,因采用不同的匯率而產生的會計記賬本位幣金額的差異。
我想很多人沒有看明白百度百科的定義,接下來,我會具體講講,讓大家能夠理解人民幣兌美元貶值所帶來的“匯兌損益”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1)非本幣的貨幣性資產或負債才能帶來匯兌損益
這里的非本幣的貨幣性資產及負債,如對一家以人民幣記帳的中國公司來說,那么非人民幣的存款、現金、應收款、應付款、銀行借款或應付債券,都屬于非本幣的貨幣性資產及負債。因為這些資產或負債,你將來要以外幣收款或者外幣付款,那么未來收款或付款時的匯率與當前記帳的匯率的差,就是匯兌損益。
舉個例子來說,假如一家企業10月份進口了200萬美元的設備,其中100萬美元10月初支付,還有100萬美元11月末后支付,假如10月初的美元匯率是6.65,而11月末的美元匯率是6.85,本幣是人民幣。那么,在10月份采購設備時,這臺價值200萬美元的設備價值折人民幣就是1330萬,其中付了100萬美元,欠供應商100萬美元。到11月末支付余下的100萬美元時,向銀行按美元匯率6.85購匯支付,實際支付了685萬人民幣,那么這685萬中,665萬是設備價值,20萬就是匯兌損失(匯兌損益包括了匯兌收益與匯兌損失兩種情況)。這是實際發生的匯兌損益。
有的人會問,如果現在還沒支付,一年后才付,到時美元匯率跌了,那么是不是就沒有這20萬元的匯兌損失了?
答案是否定的。對你要支付的外幣款項,雖然目前不一定要支付,但是會計核算上,是要求按每個月末的匯率,對企業月末的外幣現金、存款及未來需要以外幣收取的應收款及以外幣支付的應付款、銀行借款、應付債券,重新核定其折算為人民幣(假定本幣是人民幣)后的價值,與記賬時的價值比較,差額記入匯兌損益。假如說未來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又升回來,那么屆時再記為匯兌收益,不過,這已經不屬于當前這個會計期間,而是未來的一個會計期間了。就象上市公司持有的可交易的金融資產--股票,如果今年跌了,即使沒有賣出去,那么股票上產生的損失也要記在今年,抵扣今年的利潤;如果明年萬一再漲回來了,那么漲回來的收益就記在明年的道理是一樣的,盡管在這個過程中上市公司一股都沒賣。
所以,簡單去理解,我們可以把美元(外幣)當成股票,今天花685元人民幣買入一股100美元的股票,明天美元匯率漲到7了,那么我手里的股票即使不漲,100美元就等值700人民幣了,無論賣沒賣出,我的匯兌收益就是15元人民幣;反之,如果我操作相反,是先賣后買,那么我記到帳上,匯兌損失就是15元人民幣。
2) 匯兌損益是如何影響上市公司業績的?
對于上述非本幣的貨幣性資產及負債,無論實際償還進發生了匯兌損益,還是尚未償還,根據月末匯率變化折算為人民幣幣時產生了匯兌損益,根據會計準則的要求,都會記入到上市公司當期的財務費用中,從而影響到當期利潤表的凈利潤。
從行業來說,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貶值,會對擁有美元債務較多的上市公司較為不利,因為未來需要用更多的人民幣去購匯解決,從而產生更多的支出,加大財務費用的開支。而對擁有美元資產較多的企業則非常有利,可以坐享美元升值帶來的等值人民幣的增加,形成匯兌收益,增加企業的凈利潤。同時,這也是大多數人此時想去換美元的動機。
3)上市公司有沒有什么辦法可以抵消匯率波動帶來的影響
對任何一間有外購或外銷的上市公司來說,匯率問題都是不是小問題的。不過,市場上也有一些辦法可以降低匯率波動的影響,如通過遠期的ndf進行對沖,或者通過匯率掉期,規避匯率帶來的風險,這屬于金融領域的專業問題,除非上市公司存在大量的外匯資產或負債需要進行風險規避,可以聘請專業的團隊處理,在個人理財中很少會考慮。
在國內的上市公司中,存在這樣情況的,大多數是訂有遠期合約的大型公司,如訂有境外采購協議的大型石油石化企業、半導體公司、航空航運類公司等等。我發現南方航空(sh600029)采取了以下這樣的措施來規避美元借款或債券的風險:
而中國國航(sh601111)$則會詳細分析匯率波動帶來的風險,以下是載于中國國航2016年中報的一段有關匯率變動的敏感性分析:
從中國國航上面的數據測算,目前人民幣匯率對美元下跌了5%,按其每1%波動的測算,下半年到現在,中國國航有可能形成的匯兌損失就達到24 億元,如果沒有采取任規避措施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