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要素計量屬性包括哪些內容(會計要素計量屬性包括哪些)
para 1
歷史成本
歷史成本又稱實際成本,是指取得或制造某項財產物資時所實際支付的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
采用歷史成本計量時,資產按照其購置時支付的現金或現金等價物的金額, 或者按照購置時所付出對價的公允價值計量。負債按照其因承擔現時義務而實際收到的 款項或者資產的金額,或者承擔現時義務的合同金額,或者按照日常活動中為償還負債預期需要支付的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的金額計量。
從會計概念最初的產生一直到現在,傳統的財務會計都選擇了歷史成本這一屬性來作為最基本的計量屬性。究其緣由,就是歷史成本能夠更好地反映資產取得成本價值,且其保持統一口徑的穩定性。按歷史成本計量,取得資產時是按取得時的公允價值計量。
現實實務中,大多資產都采用歷史成本這一計量屬性,一般以資產購入時的發票采購金額入賬(不含可抵扣進項的增值稅)。如公司年初購入一臺機器設備,發票金額為50萬,那這50萬就作為這臺機器的歷史成本入賬固定資產。
para 2
重置成本
重置成本又稱現行成本,是指按照當前市場條件,重新取得同樣一項資產所需支付的現金或現金等價物金額。
采用重置成本計量時,資產按照現在購買相同或者相似資產 所需支付的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的金額計量。負債按照現在償付該項債務所需支付的現 金或者現金等價物的金額計量。
如:公司年初購入一臺價值50萬的機器設備,年末更新改造花費人工丶材料等10萬,增強了其性能。在不考慮固定資產處置殘值的情況下,此時這臺機器的重置成本就應該是55萬(50-5+10,其中45萬為為年末這臺機器的賬面價值)。
實務中,一般盤盈的存貨等實務資產用重置成本計量。這是因為作為盤盈的存貨,賬面上無法體現其取得時的歷史成本,只能相當于是重新獲得的,按當前的公允價值加量,也就是重置成本。
para 3
可變現凈值
可變現凈值,是指在生產經營過程中,以預計售價減去進一步加工成本和銷售所必需的預計稅金、費用后的凈值。
采用可變現凈值計量時,資產按照其常對外銷售所能 收到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的金額,扣減該資產至完工時估計將要發生的成本、估計的銷售費用以及相關稅費后的金額計量。
如年末我們確定了更新改造后的機器重置成本為55萬,現在想直接出售給其他企業,但是出售時發生的各項稅費5萬元需要賣家承擔,那此時我們可以粗略得估計當前這臺機器的可變現凈值為50萬元(55-5,5萬為出售變現時還需承擔的費用總額)。
一般用于存貨計量,如存貨期末計量按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孰低計量。
para 4
現值
現值,是指對未來現金流量以恰當的折現率進行折現后的價值,是考慮貨幣時間價值因素等的一種計量屬性。
采用現值計量時,資產按照預計從其持續使用和最終處置中所產生的未來凈現金流入量的折現金額計量。負債按照預計期限內需要償還的未來凈現金流出量的折現金額計量。
還是以前面這臺更新改造的機器設備為例,不考慮當前的賬面價值。這臺機器可運作10年,預計總共可為公司帶來未來現金流為60萬。那60萬考慮時間價值折現到現在的話為50萬(取數方便,具體計算參照財務管理現值計算)。
一般現值用于具有融資性質的分期付款購入資產丶分期收款銷售商品等經濟事項。
para 5
公允價值
公允價值,是指市場參與者在計量日發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項資產所能收到或 者轉移一項負債所需支付的價格。
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丶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其他綜合收益的金融資產丶以公允價值進行后續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丶現金結算的股利支付確認的應付職工薪酬等,期末用公允價值計量。
para 6
計量屬性的關系與應用原則
在各種會計要素計量屬性中,歷史成本通常反映的是資產或者負債過去的價值,而重置成本丶可變現凈值丶現值以及公允價值通常反映的是資產或者負債的現時成本或者現時價值,是與歷史成本相對應的計量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