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購股份是什么意思(認購股本是什么意思)
股本基本概念
指股東在公司中所占的權益,多用于指股票。
上市公司與其他公司比較,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將上市公司的全部資本劃分為等額股份,并通過發行股票的方式來籌集資本。股東以其所認購股份對公司承擔有限責任。股份是很重要的指標。股份總數為股本,股本應等于公司的注冊資本,所以,股本也是很重要的指標。為了直觀地反映這一指標,在會計核算上股份公司應設置`股本`科目。
公司的股本應在核定的股本總額范圍內,發行股票取得。但值得注意的是,公司發行股票取得的收入與股本總額往往不一致,公司發行股票取得的收入大于股本總額的,稱為溢價發行;小于股本總額的,稱為折價發行;等于股本總額的,為面值發行。我國不允許公司折價發行股票。在采用溢價發行股票的情況下,公司應將相當于股票面值的部分記入`股本`科目,其余部分在扣除發行手續費、傭金等發行費用后記入`資本公積`科目。
股本上市前后的變化
上市上柜都是經由券商輔導,券商會依據公司情況及經營者的想法,厘定股票換鈔票的方法及過程,最終的目標–鈔票換到,老板還是他。有些公司采取上市前先印股票,也就是上市前大幅的盈余或公積轉增資,有時還同時辦理現金增資,上市初期想盡辦法沖出業績獲利,股價拉到最高點,等股票換到差不多時,隨即自由落地回到基本面,由于上市前股本擴充太多,股價幾年內都不會再有起色。
另一種情況是先高價上市,上市后以高獲利搭配高配股吸引投資人,然后利用除權后投資人對股價的錯覺,逐步將股票換成鈔票,投資人股票越分越多,但一直處于被套的狀態,要解套不容易。上市前后如果股本大幅增加,很容易造成股價下跌的惡性循環,這種公司最好不要看到新聞就去追高買進,不小心會套牢一輩子。
常的股本改變
度過新股蜜月期后,股本就漸趨穩定,在景氣不好股價較低時,很多公司股本甚至于幾年都不改變,但如果遇到景氣大好股價處于高檔,很多公司也會以配股或現金增資調整體質或擴大規模,只要股本不膨脹太多,都屬常的情況。
股本有時也會以不同的形式顯現,現金增資溢價及保留盈余是有實際的現金增加,有需要也可配股,所以有時跟股本沒什么差異。資產重估轉資本公積只是賬面數字,雖然也可以配股,但只會膨脹股本,拖累稀釋盈余,對股價是一種傷害。如果更仔細深入的探究下去,原來股本跟凈值、賬面價值、真的價值,都有直接的關系,了解股本的變化,其實就是認識價值的變化。
一家有責任心的好公司,經營者除了努力創造獲利之外,也會考慮到所有股東的權益,他們的部份想法,就會透過股本的變化告訴股東。就散戶來說,買股票不只是買公司的前途,你買的同時是老板的信用及公司的商譽,當然要花點時間探聽他們的“名聲”,觀察這家公司股本的改變,就是認識他最好的方法。
現在是信息爆炸的時代,知己知彼已經是很容易的事,投資會不會成功,就看你是不是知道的比別人多、比別人快。散戶可能沒辦法跟人比快,但只要方法對多花時間,比多是可以做到,懂得多自然就會反應快,獲勝也就不是難事。
買股票如果擔心害怕,那一定是對這家公司的認識不清,重新去檢視他的股本形成過程,就可以在買與賣之間做出最適當的判斷。
總股本和流通股本
總股本是股份公司發行的全部股票所占的股份總數,流通股本可能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對于全流通股份來說總股本=流通股本。
比如外國有些股份公司的內部職工股或管理層持股在一定的期限內可能是限制流通的。
股份公司發行股票總股本中,一般有國家股、法人股、內部職工股、社會公眾股、外資股(b股)等。2008年前,考慮到二級市場擴容不能過快等因素,國家股、法人股一般不得上市,內部職工股也只有在社會公眾股上市半年后才能上市流通。
流通股是指已上市流通的股數,它主要是指社會公眾股,已上市的內部職工股。
總股本-非流通股本=流通股
其中非流通股即是上述所指的國家股、法人股、內部職工股、社會公眾股、外資股(b股)等。
總股本的大小與股價的關系:總股本大的話,而且非流通股本小的話,莊家就不易控盤。該股不易成為黑馬。相反,總股本小,而且非流通股本相對來說占有較大的比例,那么莊家很容易吸籌建倉,能快速拉升股價,成為黑馬的機率較大。如果在沒莊家的介入的前提下,股本大的價格波動相對股本小的價格波動要小一些。
股本的大小與股價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