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業盈余是什么意思
gdp(國內生產總值)——體現國家經濟的標尺如今,在大量經濟新聞中,我們經常聽到我國經濟增長速度達到百分之多少,當年的gdp又突破了多少萬億元人民幣。那么,什么是gdp呢?
gdp是gross domestic product(國內生產總值)的簡稱,被公認為是衡量一個國家總體經濟狀況的重要指標,它不僅可以反映一個國家的經濟狀況,更可以反映一國的國力與財富。
國內生產總值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一個季度或一年)所生產和提供的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價值總和。它反映的是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在一定時期內新創造物質財富的總額。
“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計量范圍涵蓋本國或本地“轄區內”國民經濟的主體,包括所有企業或個人。也就是說,只要你在本轄區內投資設廠,所生產的產品和提供的服務就算是本地區的gdp,而不管投資者是本地人還是外地人,也不管投資者是本國人還是外國人。
一般來說,國內生產總值由四個不同部分組成,包括消費、私人投資、政府支出和凈出口額。用公式表示為:
gdp=ca+i+cb+x
其中,ca 為消費,i 為私人投資,cb 為政府支出,x 為凈出口額。
gdp統計必須是以一定時期內新創造的最終產品計算,中間產品不能計入,否則會導致重復計算。
所謂最終產品,是指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可供人們直接消費或者使用的物品和服務。這部分產品已經到達生產的最后階段,不能再作為原料或半成品投入其他產品和勞務的生產過程中去,如消費品、資本品等,一般在最終消費品市場上進行銷售。中間產品是指為了再加工或者轉賣用于供別種產品生產使用的物品和勞務,所謂最終產品,是指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可供人們直接消費或者使用的物品和服務。這部分產品已經到達生產的最后階段,不能再作為原料或半成品投入其他產品和勞務的生產過程中去,如消費品、資本品等,一般在最終消費品市場上進行銷售。中間產品是指為了再加工或者轉賣用于供別種產品生產使用的物品和勞務,如原材料、燃料等。
美國經濟學家保羅·薩繆爾森認為,gdp是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他將gdp比作描述天氣的衛星云圖,能夠提供經濟狀況的完整圖像,能夠幫助領導者判斷經濟是在萎縮還是在膨脹,是需要刺激還是需要控制,是處于嚴重衰退還是處于通脹威脅之中。如果沒有gdp這樣的總量指標,政策制定者就會陷入雜亂無章的數字海洋而不知所措。這一點確實不假,如果沒有gdp這個指標,我們就無法將國與國之間的經濟實力進行比較。
近年來,隨著經濟總量不斷增加,我國gdp總量已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現在全世界都在關注中國經濟,關注中國經濟的增長,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的一個引擎。但是我們大多數人并不會覺得我們比日本人更富,因為這其中還涉及人均gdp、綠色gdp等概念。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即“人均gdp”,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在核算期內(通常是一年)實現的國內生產總值與所屬范圍內的常住人口(或戶籍人口)的比值。人均gdp是衡量一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一個標準。綠色經濟gdp,即“綠色gdp”,即從gdp中扣除自然資源耗減價值與環境污染損失價值后剩余的國內生產總值,也被稱為可持續發展國內生產總值。由此,我們不難發現,gdp總量決定了一國的總體經濟實力和市場規模大小。人均gdp反映了一國國民的富裕程度,綠色gdp則表明了一國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大小。
gdp核算有三種方法,即生產法、收入法、支出法,三種方法從不同的角度反映國民經濟生產活動成果,理論上三種方法的核算結果相同。
1.生產法
生產法是從生產的角度衡量常住單位在核算期內新創造生產法是從生產的角度衡量常住單位在核算期內新創造價值的一種方法,即從國民經濟各個部門在核算期內生產的總產品價值中扣除生產過程中投入的中間產品價值,得到增加值。核算公式為:
增加值=總產出-中間投入
2.收入法
收入法是從生產過程形成收入的角度,對常住單位的生產活動成果進行核算。按照這種核算方法,增加值由固定資產折舊、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和營業盈余四部分相加得到。例如,當我們投資企業的時候,購買了100萬元固定資產,年折舊率是10%,每年就有10萬元的折舊費,即固定資產折舊;勞動者報酬,即勞動者從事生產活動所獲得的全部報酬;生產稅凈額,是指一定時期內企業應向政府交納的生產稅減去生產補貼后的差額;營業盈余,也就是企業家盈利的部分。
3.支出法
支出法是從最終使用的角度衡量核算期內產品和服務的最終去向,包括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額和凈出口三個部分。從支出的角度來看,總消費、總投資、凈出口這三部分構成了gdp,由此我們就得到一個清晰的計算公式:
gdp=總消費+總投資+凈出口
公式中這個“凈”字,表示出口減去進口。宏觀經濟常常出現一個“凈”字,例如,一國公式中這個“凈”字,表示出口減去進口。宏觀經濟常常出現一個“凈”字,例如,一國出口1200億美元,進口1000億美元,那么,出口多出的這200億美元就記入該國的gdp。因此不難理解為什么有些國家一直刺激出口,因為出口會增加國家的gdp。
雖然gdp說起來宏大而抽象,但它卻有非常現實的應用價值。比如,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時,爭議時間最長的內容之一,就是我國究竟是以發展中國家身份加入,還是以中等發達國家身份加入。依據什么來判斷呢?依據我國的人均gdp,2001年時我國人均gdp不足1000美元,屬于發展中國家定義范圍之內。如果我國不是以發展中國家身份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就沒有相應的優惠條件,也沒有5年時間的過渡期,并且還要承擔與國家實力不相符的國際義務。而爭取到5年的過渡期,對處于轉型中的我國來說是十分重要的。
2015年我國gdp為67.67萬億元,人均5.2萬元,人均收入并不高。其實,居民的幸福感主要是隨著人均收入的增長而提高的。因此,轉變我們的經濟增長方式,把gdp的增長與老百姓的真實幸福感統一起來,才能真增強經濟競爭力,使國家富強起來。對于企業或個人來說,gdp包含了非常重要的信息,其不僅描繪了整個經濟的狀態,還告訴投資者整個經濟未來的走勢。
上一篇:轉增股本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