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所得稅計算方法有哪些(企業所得稅計算方法有哪些?)
企業所得稅計算公式
企業所得稅的計算公式
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 × 稅率(25%或20%、15%)
應納稅所得額=收入總額-不征稅收入-免稅收入-各項扣除-以前年度虧損
應納稅所得額=年收入總額-準予扣除的項目。
企業所得稅準予稅前扣除的項目
一般扣除項目:
1、成本與費用
(1)企業的合理工資薪金支出。
(2)社會保險費的稅前扣除。
(3)職工福利費等的稅前扣除。
(4)企業發生的與生產經營活動有關的業務招待費支出,按照發生額的60%扣除,但最高不得超過當年銷售(營業)收入的5‰。
(5)企業發生的符合條件的廣告費和業務宣傳費支出,除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另有規定外,不超過當年銷售(營業)收入15%的部分;超過部分,準予在以后納稅年度結轉扣除。
(6)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發生的利息支出準予扣除;非金融企業向非金融企業借款的利息支出,不超過按照金融企業同期同類貸款利率計算的數額部分,也準予扣除。
(7)非居民企業在中國境內設立的機構、場所,就其中國境外總機構發生的與該機構、場所生產經營有關的費用,能夠提供總機構出具的費用匯集范圍、定額、分配依據和方法等證明文件,并合理分攤。
(8)企業取得的各項免稅收入所對應的各項成本費用,除另有規定者外,可以在計算企業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
2、稅金
3、損失
4、其他支出
(1)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發生的合理的不需要資本化的借款費用。
(2)企業參加財產保險,按照有關規定繳納的保險費。
(3)企業依照國家有關規定提取的用于環境保護、生態恢復等方面的專項資金。上述專項資金提取后改變用途的,不得扣除。
(4)企業發生的合理的勞動保護支出。
(5)企業發生與生產經營有關的手續費及傭金支出,不超過規定計算限額以內的部分;超過部分,不得扣除。
交納企業所得稅的會計分錄
(1)計提所得稅:
借:所得稅費用
貸: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
(2)繳納所得稅:
借:應交稅費——應交所得稅
貸:銀行存款
所得稅費用=當期所得稅+遞延所得稅
遞延所得稅=(遞延所得稅負債期末余額-遞延所得稅負債期初余額)-(遞延所得稅資產期末余額-遞延所得稅資產期初余額)
遞延所得稅的計算
遞延所得稅包括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
(1)遞延所得稅資產發生額=遞延所得稅資產期末余額-遞延所得稅資產期初余額
遞延所得稅資產發生額為數(增加),記入借方。遞延所得稅資產發生額為負數(減去),記入貸方。
(2)遞延所得稅負債發生額=遞延所得稅負債期末余額-遞延所得稅負債期初余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