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民法學:為民法典的出臺而沖刺(程序法學者)
◇程序法學者則從程序法視角對民法典草案的完善提出自己的建議,一般都認為民法典編纂應當重視與程序法的協調、要注重實體法規(guī)范的“落地”。
◇在人格權法方面,有論者就人格權請求權與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的分離展開了討論,從而為人格權法獨立成編奠定了請求權理論基礎,也有論者從倫理價值、權利人性等角度出發(fā)為人格權獨立成編進行了論證。
◇在婚姻家庭法方面,有論者認為,民法典婚姻家庭編的價值定位應當是注重體系協調、尊重主體需要、維護性別平等、矯社會排擠、維護公平義,規(guī)范定位需要明確婚姻自由邊界、充實夫妻關系內涵、規(guī)制親子關系認定、實現收養(yǎng)制度回歸。
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決定,其將提請2020年召開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中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草案)》,這代表著我們即將進入民法典的時代。回顧2019年的民法學理論研究,既有回顧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建國七十年)以來所取得的成果,也有就民法總則中胎兒利益保護規(guī)則合理性等具體問題展開的研究,其中民法學評注法學也有逐步興起的趨勢。在新型權利方面,學者仍然給予了相當的關注,個人信息、數據、人工智能等仍然是民法學理論研究的前沿陣地。區(qū)塊鏈技術研究的興起,促使民法學界就智能合約的相關問題進行了討論。
總體上而言,伴隨著2019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先后針對民法典物權編草案、人格權編草案、婚姻家庭編草案、繼承編草案進行二次審議,并就民法典侵權責任編草案、人格權編草案、婚姻家庭編草案進行了第三次審議,學界就民法典編纂的研究仍然占據了民法學理論研究的主流,廣大民法學者為民法典的出臺進行了理論研究的最后沖刺。很顯然,民法學理論體系的發(fā)展與民法典編纂是相互促進、密不可分的,民法學研究所形成的民法學理論體系,對民法典編纂具有體系構建、概念和術語的確立、制度安排和規(guī)則設計的作用;民法典編纂將對民法學學科的體系化、價值體系的完善、民法學研究的發(fā)展、現代化和法律解釋學的體系化發(fā)展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中國民法學的主體性意識,即問題導向意識、本土意識、實踐意識、時代意識和創(chuàng)新意識,在民法典編纂中得以提升;民法典編纂推進中國特色的民法學理論體系的發(fā)展,包括民法價值、民法內容、民法體系、民法解釋學和民法方法多元化發(fā)展。就2019年民法學界就民法典編纂的研究而言,大致可作如下概述。
民法典編纂的基礎理論研究
民法典編纂基礎理論的研究。基于國家層面已經明確要求在立法之中要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論者從傳統中國法治的文明視角出發(fā),主張孝道作為中國社會的傳統美德,民法典編纂理應在總結當代司法實踐以孝道作為相關裁判之當性、合法性基礎時所得出的有益經驗的基礎上,將其融入到民法典的規(guī)則設計之中。也有論者認為,我國未來的民法典應定位在憲法實施的功能路徑上,通過對與民法典編纂相關的憲法規(guī)范進行系統釋義,科學優(yōu)化民法典編纂與解釋適用的合憲性。
有論者就中國民法典分則諸編的排序問題展開了研究,從而實現“人前物后”的基本理念。不少程序法學者則從程序法視角對民法典草案的完善提出自己的建議,一般都認為民法典編纂應當重視與程序法的協調、要注重實體法規(guī)范的“落地”,比如有論者認為民法典應當明確擔保物權實現的程序路徑選擇,有論者則就民法典草案中的多個先訴抗辯權展開了討論。
民法典編纂技術方面。有學者就融貫民法典外在體系和內在體系的編纂技術進行了具體分析,有論者則就民法典編纂“兩步走”的思路進行了檢討。更多的民法學者關注民法典各分編的協調:有論者認為民法典合同編與總則編和物權編存在體系關聯,應當注意協調;也有論者就民法典物權編與總則編的立法協調加以討論。就侵權責任編與人格權編、物權編的協調而言,有論者認為作為民法典的組成部分,侵權責任編與人格權編中的人格權保護、物權法編中的物權保護以及民法總則中的民事責任一章需協調建構,因構成要件和法律后果的不同,應將基于權利自身權能所擁有的救濟功能交由相關編規(guī)定,侵權責任編則以損害賠償為基本救濟方式,具體規(guī)范設計盡量做到構成要件清楚,法律后果明確。也有論者就編纂民法典中如何協調物權編與繼承編的相關規(guī)則展開了分析,認為遺產共有應選擇共同共有的形態(tài),立法上應當作出明確規(guī)定;遺贈不能導致物權變動,物權法的相關規(guī)定應予刪除;遺產酌給不能導致物權變動,無人承受遺產物權變動的依據是法律規(guī)定;遺產分割與共有物分割在效力上應當保持一致,均采取創(chuàng)設主義,同時設置相應的瑕疵擔保責任;立法上應當設置獨立的繼承回復請求權,并確處理其與物權請求權的關系。
民法典究竟是否應當規(guī)定“債法總則”。對此,學界仍然存在一定爭論,除了不少學者認為民法典體例結構上理應包含債法總則編之外,還有論者認為中國民法典編纂是否設置債法總則的爭論背后,雖然隱藏著對歷史和理性、形異和實異、顯性和隱性這三重關系的不同立場,但這個問題本質上仍然是立法形式的問題,不會涉及到價值判斷結論和體系效益的不同,所以不設置形式意義上的債法總則這種方案背后的觀念基礎可能包括體系思維和論題思維的連接、將民法典作為社會治理工具的功能預設、不同發(fā)生原因之債的共性和個性的協調;該觀念基礎在我國當前的社會圖景中具有現實和理論的妥當性,有可能避免設置形式意義上的債法總則所導致的諸多可能反向效應,所以民法典不設置“債法總則”也是具有合理性的。
民法典物權編的立法研究
就民法典物權編的研究,有論者就民法典物權編規(guī)范配置提出了自己的全新思考。總體上來說,學界就民法典物權編的立法與完善研究,主要分為如下幾方面:
其一,在物權基礎理論的研究部分,物權法的基本原則與物權變動研究仍然是學者們關注的重點。有論者就什么是物、物權公示原則的理論構成、動產交付的法律意義、民法典物權編中預告登記的法律效力等基礎理論問題等進行了分析。就物權變動的基本問題,有論者認為,從長遠看,物權變動的理想設計方案應該是不動產統一采取登記生效主義,動產擔保物權統一采取登記對抗主義;對于特殊動產物權,則應區(qū)分所有權變動和擔保物權變動,并區(qū)分機動車、內河船舶與跨國列車、航空器、海船,分采不同的物權變動模式。
其二,在用益物權部分,農村土地制度的改革政策如何落實到立法之中得到持續(xù)關注。在土地制度的研究中,有論者認為現有土地發(fā)展權的理論研究和制度設計范式均亟須轉型;有論者認為同時堅持集體土地股份化與集體土地所有權需要將股份化的客體界定為集體土地使用權;有論者認為民法典物權編在宅基地使用權收回事由上應當與土地管理法分工協調、作出具體規(guī)定;還有不少論者就宅基地三權分置政策中的農戶資格權這一概念的妥當性、資格權以及使用權的定性等進行分析。此外,不少論者就農地三權分置改革與民法典物權編編纂的關系展開了討論,比如有論者就認為,民法典編纂過程中,承包地“三權分置”的制度體系應予以重塑,構建集體成員權制度并充實集體所有權的收益權能,純化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財產權屬性并取消其轉讓限制、開禁抵押,回歸土地經營權的租賃債權本質,剝離其難以承載的融資擔保制度目標。除此之外,有論者提出民法典編纂應當在物權編中明確增加典權制度,有論者則就未來民法典物權編中應當如何進行讓與擔保制度的立法設計進行了討論。此外,有論者就民法典物權編草案居住權制度的合理性進行了討論并就現行立法提出了完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