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法》落地,微商、代購們的悲歡與觀望!加緊營業執照辦理是正道!
電商法對電子商務的范圍進行了明確的定義,包括了通過互聯網等信息網絡銷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務的經營活動,并將代購和微商明確納電入商法的監管范圍。
電商法針對輿論關注的個人代購、刷單、大數據殺熟、捆綁搭售等都做了相關規定。電商法落地后,微商、代購、電商賣家和電商企業紛紛在這部新法中尋找新的發展空間,各方最為關注的稅收問題目前暫未有細則落實,不過可以預見的是,未來線上和線下零售將在同一起跑線上公平競爭,新零售的大潮或將加速到來。
《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關注點在哪里?
關注點一:刷好評 刪差評行不通
關注點二:禁止“大數據殺熟”
關注點三:商品搭售消費者要知情
關注點四:不及時退還押金最高罰50萬
關注點五:代購要辦理行政許可證還要納稅
那么,《電商法》實施兩天來,給代購帶來了哪些沖擊?它究竟改變了什么?
然而,通過微信朋友圈發現,為了躲避監管,代購各顯神通,朋友圈畫風突變,廣告語變成英文或者日文,商品圖片變成手繪圖,甚至連商品名稱都被改變,例如,“蘑菇和靈芝燉的湯”(菌菇水)、“粉色的水”(粉水)“、隔壁村倩倩的弟弟,有油”(黃油)。像這樣企圖逃避監管的手法層出不窮。
在新《電商法》中規定,電子商務經營者應當依法辦理市場主體登記;電子商務經營者應當依法履行納稅義務,并依法享受稅收優惠。這意味著,此前處于法律盲區的個人海外代購將受到約束,納入監管范疇。無論是在微信朋友圈里賣貨,還是在直播平臺帶貨,抑或在淘寶開代購店,都將被列為電子商務經營者。根據電商法,經營者一旦違規最高罰款200萬元。
海外代購納入經營者范疇后,一定程度上壓縮了代購的利潤空間。不少消費者擔心,今后找代購買東西要掏更多的錢了。但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上海億達律師事務所律師董毅智認為,對于消費者而言,商品價格可能會上漲,但一定是利大于弊,這樣不僅商品質量可以得到保證,在售后維權等環節,消費者的權益也會得到保護。
法規提高準入門檻后,代購行業將加速洗牌。電商從業者分析,規范化的跨境電商將迎來新機遇,此前因代購引發的假貨泛濫、打價格戰、偷漏稅、個人信息泄露、售后推卸責任等問題將得到改善。
《電商法》的一些內容是框架性、原則性規定,有些地方仍需要進一步細化,并且由于電子商務領域的迅速發展,各方面的問題層出不窮,也需要不斷出臺相關規定進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