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關于平等原則的條文解讀與應用
平等原則條文解讀
合同法律關系是民事法律關系的一個方面,因此,本法依照《民法通則》規定了合同當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原則。平等是指當事人在訂立、履行、變更、轉讓、解除、承擔違約責任等涉及合同的活動中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無論當事人是法人還是自然人,也不論其經濟性質、組織形式、經濟實力的大小等,都應當平等地享有權利、履行義務、承擔責任。
合同所探求的真諦是當事人的意思表示必須真實,在意思表示真實的基礎上達到意思表示一致,此時合同才成立。意思表示真實的前提是當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因此,當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是合同成立、生效的條件。訂立合同時雙方當事人都要給予對方表達自己真實意思的機會,任何一方不得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另一方。
平等原則的應用
1.如何準確理解平等原則?
本條規定的平等不是指事實上的平等,而是指當事人法律地位的平等;不是指實質平等,而是指機會平等。
平等原則應當從以下三方面去理解:
(1) 合同當事人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在法律上,合同當事人是平等主體,沒有高低、從屬之分,不存在命令者與被命今者、管理者與被管理者。這意味著不論所有制性質,也不問單位大小和經濟實力的強弱,其地位都是平等的。
(2) 合同中的權利義務對等。享有權利,同時就應承擔義務,而且,彼此的權利、義務是相應的。這要求當事人所取得財產、勞務或工作成果與其履行的義務大體相當:要求一方不得無償占有另一方的財產,侵犯他人合法權益:禁止平調和無償調披。
(3)合同當事人必須就合同條款充分協商,取得一致,合同才能成立。合同是雙方當事人意思表示一致的結果,是在互利互惠基礎上充分表達各自意見,并就合同條款取得一致后達成的協議。因此,任何一方都不得凌駕于另一方之上,不得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另一方,更不得以強迫、威脅等手段簽訂合同。例如,公安機關在依法維護社會治安秩序時,與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是管理與被管理的關系;但在購買商品或者獲取服務時,與有關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不能因為是公安機關就可以不管對方愿意與否,而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對方。法律地位平等是自愿原則的前提,如果當事人的法律地位不平等,就談不上協商一致,談不上什么自愿。
平等原則體現在合同法的所有條款中,在合同法對具體事項的處理有明文規定的情況下,它不能作為裁判的根據,否則會虛化合同法的具體規范,也不利于當事人預測自己的行為在法律上的評價。在法律沒有具體規定時,可以依據此原則,科學地運用法律解釋學方法,探尋具體化的規則。只有在沒有辦法獲取具體化的規則的情況下,方能援引本原則。